您现在的位置 >> 平昌 >> 正文

巴中平昌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www.bz518.com  时间:2012/4/10 来源:巴中热线
字号:T|T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司法部和省发改委定点帮扶县,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全县幅员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528个村(居),总人口10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3万人;全县耕地面积59.5万亩、草山草坡103.6,年产粮食38万吨、天然牧草11.72亿公斤、农作物秸秆40万吨。境内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饲草资源和良好的养殖传统为发展优质肉牛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按照省委“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的决定和市委“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平昌县立足资源、传统和政策优势,把“畜牧及其加工业”确立为全县“2+2”主导产业之一,围绕“建设山区现代畜牧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生猪为重点、肉牛为特色、家禽为基础”的畜牧发展思路,把优质肉牛生产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的主要着力点,以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推进肉牛生产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一)生产出栏情况。“十一五”初期(2006年)全县肉牛存栏16.12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0.75万头;出栏肉牛8.06万头,牛肉产量9980吨,占肉类总产量的9%。到“十二五”初期(2011年)全县肉牛存栏19.4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4.48万头;出栏肉牛14.81万头,牛肉产量1.9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13.9%,分别比“十一五”初期增长20.5%、34.6%、83.7%、93.1%、54.4%,年均分别增长3.4%、5.7%、13.9%、15.5%、10.8%。 
  (二)规模养殖情况。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走养殖场带园区、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路子,以小区建设和大户培育为突破口,推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由“点状开花”到“面上繁荣”。全县共建成肉牛养殖小区17个,培育年出栏肉牛10-49头的199户,50-99头的54户,100-499头的22户,500-999头的2户,1000头以上的1户。2011年四川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被农业部批准为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场,现存栏肉牛1080头,年可出栏优质肉牛2000头以上。 
  (三)品种改良情况。“十二五”初期能繁母牛存栏14.48万头,比“十一五”初期能繁母牛存栏10.75万头增长34.6%,年均增长5.7%。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全县开始推广肉牛颗粒冻精改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地牛体型。1998年全县开始实施肉牛良繁体系建设,以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等优质肉牛细管冻精为主推品种,全面开展肉牛冻精冷配种改良。到2011年,全县43个乡镇巩固建成41个牛改配种站,全年完成肉牛冻精冷配4.98万头,肉杂交改良面达到88%,其中三杂面占36.2%,肉牛改良跻身全省前列。 
  (四)加工销售情况。全县无规模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仅有少量的个体屠宰作坊,肉牛销售基本以活牛外销为主。2011年全县外销商品牛9.25万头,占全县肉牛出栏总量的62.42%,外销商品牛中犊牛占总数的43.81%,杂交牛占总数的77.2%。其中省外销售6.96万头,主要销往山东、贵州、云南、河南、河北等地;省内销售2.31万头,主要销往成都周边市县、巴中、达州、南充等地。县内得胜、白衣镇两大肉牛交易市场,其年交易量占全县销售总量的30%左右。 
  (五)养殖效益情况。今年1—3月平昌县牛肉均价为45.5元/公斤,高出全国42.06元/公斤的平均水平;比2006年22元/公斤增长了106.8%。按目前的市价测算,饲养一头本地黄牛,按出栏重500—600斤计算,可卖到1500—2000元,除去饲料等成本费用,可获利500—800元左右;养殖一头能繁母牛,按每年一胎,犊牛十个月可长到700斤,可卖到2500元以上,扣除饲料等成本1000元,可获利1500元以上;饲养杂交犊牛或架子牛育肥,按每头牛年增长体重700—1000斤,肉牛活重均价9元/公斤,扣除饲料等成本,可获纯利润1500元以上。 
  (六)服务体系情况。全县现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39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05人、初级职称278人;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有2人、本科学历的有41人、专科学历的有66人、中专学历的有232人。平昌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兽医体制改革,全县43个乡镇站共定编256名,按每村1人的标准择优配齐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村级防疫员财政补助机制,具备完整的县、乡、村技术服务体系,能够为肉牛养殖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二、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肉牛生产的市场前景和商品价值认识不足。 
  (二)投入明显不足。对标准化规模养牛、肉牛加工企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市场培育等,从政策、项目、信贷支持上明显不足。 
  (三)良种母牛大量流失。由于改良牛犊比当地土种牛生长快,市场售价高,大多数养殖户贪图眼前利益,将改良牛犊出售,改良成果流失,没有建立稳定的良种母牛基础群。 
  (四)生产方式落后。我县主要以散养为主,90%以上为农户零星散养,规模养殖场尤其是规模养殖母牛数量较少。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 
  (五)发展动力不足。由于群众自有资金有限,大多数规模养殖户建场后,由于融资困难,信贷资金额度小,补栏生产周转资金不足, 制约着规模化、标准养牛发展。 
  (六)加工带动乏力。由于没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肉牛多以活畜外销或宰杀上市,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千家万户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大市场缺乏稳定的支撑载体,还处于低层次生产阶段,其基础性主导地位尚不牢固。 
  (七)专业组织层次低下。从实际运行上看,专业合作组织机制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 
  三、对策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肉牛产业发展将按照“品种优化、技术配套、机制创新、综合示范、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规模化养殖园区(场)、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肉牛产业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要切实加强政府推动力度,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把各项工作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形成畜牧部门牵头,乡(镇)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其它力量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各项技术,强力推动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了进一*促进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基地建设方面。要制订涵盖从优质牧草种植、饲草青贮和秸秆氨化到基础母牛保护和引种、品改站点的建设、杂交改良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圈舍建设等方面的奖补政策;二是要在技术培训、养牛专合社发展等方面加强扶持和补助;三是对加工企业在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不断增大对肉牛养殖、加工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三)扩大种植面积,丰富饲草资源。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大多年生优质牧草和一年生禾草种植面积,尤其在肉牛养殖示范村,加大青贮玉米和地膜玉米种植面积,建立多元化饲草种植基地,实现“为养而种、种养结合”。一是大力推广青贮玉米和地膜玉米种植,优化饲草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化饲草供应机制;二是大力推广饲草青贮、氨化加工调制技术,提高饲草综合利用率。在适宜种植青贮玉米的乡(镇),重点推广以青贮、黄贮为主的饲草加工调制技术;三是充分利用闲置农田,通过承包、租凭等方式,适度规模流转土地,扶持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丰富饲草资源。 
  (四)狠抓品种改良,夯实良繁体系。一是大力推广优质肉牛三元杂交技术。把细管冻精改良技术作为加速肉牛生产提质增效的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冻精改良网络,推广冻精改良技术,努力扩大三元杂交改良覆盖面,加速肉牛生产*伐;二是加大对生产性能好且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母牛的引进推广力度,并加大基础母牛群保护力度,加强基础繁殖母牛群的建设,扩大基础母牛群体规模;三是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对良种基础母牛群的保护力度。由乡(镇)畜牧兽医站建档立卡,佩戴良种基础母牛专用耳标,对初生良种母牛犊连续3年按200元、200元、300元标准给予补贴,通过补贴,引导广大群众能够长期饲养良种基础母牛犊,不断扩大能繁良种基础母牛群体规模。 
  (五)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综合效益。在发展千家万户养殖的同时,在示范村建设以育肥为主的规模化肉牛场,以育肥带动农户养母牛,形成千家万户搞繁殖、规模化育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时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引领,在规模养牛园区建设过程中,将标准化圈舍建设、肉牛短期育肥、品种改良、饲草加工调制、标准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追溯等肉牛养殖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充分运用于生产当中,建立肉牛养殖科学示范平台,切实提高肉牛生产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六)拓宽融资渠道,增大多元投入。采取争取项目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贷款、财政补助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协调组织较大数额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等各类信贷资金扶持农户、企业和养殖园区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整合各类养牛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肉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及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补助,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银行信贷资金为配套、农户和企业资金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引进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动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七)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立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辐射带动和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使原料生产、原料供应和产品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稳定供求关系,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使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形成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促龙头,各环节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经纪能人和私营老板作用,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谷翠)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企业服务

设为首页 | 有害短信息举报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权申明
Copyright © 2008 - 2021巴中热线 www.bz518.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bz518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