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巴中 >> 正文

巴中市巴州区探索“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子

www.bz518.com  时间:2018/7/12 来源:巴中热线
字号:T|T

如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无疑是其中要义。今年以来,巴中市巴州区把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落到实处,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推动文化惠民  丰富群众生活

“惠民政策真是好,我给大家表一表:农民种地不要钱、国家还拿直补款,孩子上学不交钱、九年义务全减免,农民就医真方便、看病就在家门坎……党的恩情表不够,人民永远记心间。”近日,一场“三送三帮三创”下基层暨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帮扶活动在巴州区枣林镇牌坊梁村举行。现场掌声雷动,喝彩声不时传出。

《正气歌》声音嘹亮,气势磅礴,唱出了人民的力量,让人明白了做人要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川剧《县官下乡》,折射出当下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小品《懒汉脱贫》反映出贫困户从“等靠要”到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的变化……一个个节目紧扣时代主题,一幕幕场景演绎世间百态,一句句台词让人思绪万千,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植根到百姓心中。

“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每个节目都有教育意义,愿这样的活动多到农村。”贫困户梁显俊如是说。

巴州区着力推动文化惠民,已建成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4个村广播室和文化活动室、433个农村(社区)书屋,组建固定民间文艺社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廉政文化下乡”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致力于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精品文化,巴州区还大力实施文艺创造创新工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突出“高”的创作标准,“正”的创作导向,“新”的创作内容,“活”的推介方式,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艺精品。截至目前,全区编创小品、清音、盘子、扬琴等文艺作品600余件。

涵育优良乡风  提升村民素质

“自从搬到聚集点后,交通便利了,居住条件好了,村民们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尤其是村里自发成立‘红白理事会’后,村民的吃喝支出大大减少。”枇杷村原村主任、红白理事会会长陈斌说。

枇杷村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形成的新型社区。为解决安全、卫生、邻里协调等诸多问题,2014年以来,该村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创新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残疾人协会、老年人协会和业主委员会。“一约四会”的成立,广泛征集民意,并经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签字确认后,在村民大会表决通过。

自从完善制定“一约四会”后,枇杷村依法依规治理不良陋习,形成了乡村新民俗,不仅村子的“面子”美了,“里子”也更加丰富。

按照“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行政推动、村民自治”的思路,巴州区创新基层治理,全区所有村实现了农村“一约四会”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表彰活动,利用晏阳初讲堂、农民夜校、文化院坝等载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开展“文明之星”“致富之星”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摒除群众“等靠要”思想,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集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涵育优良乡风民风。

建立“村史馆”  传承乡风民俗

“知法守法是福、平安健康是福、子女成才是福、孝道感恩是福、邻里和谐是福……走进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村史馆,如同走进了梁永镇的千年历史,处处感知文明。”带着孙儿前来参观村史馆的村民刘先生激动地说。

巴州区有着浓厚的巴文化底蕴。为做好乡村文化传承,该区在具备条件的村建立了“村史馆”,采用实物展陈、影像、互动体验等方式,打造了鼎山镇小寨村“竹编”文化、大罗镇董家梁村“唢呐”文化、白庙乡百花村“背二哥”文化、梓橦庙镇三儿河村“烤酒和打铁”文化、大茅坪镇得阳村“舀纸”文化、化成镇长滩河村“坝坝宴”饮食文化等24个不同主题文化的村史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镌刻巴中人对历史、对人文、对传统的情怀,充分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据悉,巴州区把“村史馆”与带动全域旅游、全域环境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等有机结合,让其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袁静)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企业服务

设为首页 | 有害短信息举报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权申明
Copyright © 2008 - 2021巴中热线 www.bz518.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bz518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