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巴中 >> 正文

巴中: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

www.bz518.com  时间:2021/6/25 来源:巴中热线
字号:T|T

“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在四川巴中,一首《巴山背二哥》道尽大巴山的艰险雄峻,也道出366万巴山儿女走出大巴山的千年梦。

巴中地处大巴山脉中心地带,属于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是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巍巍群山,赋予了这里丰饶的物产资源,但也阻隔了通往外界的道路。到上世纪末,巴中辖内4个县市全部是贫困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仅497元。

除了贫困山区,巴中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号—红军之乡。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从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当年,整个川陕苏区先后有32万人参加红军,其中14.23万人壮烈牺牲。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中,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介绍。

80多年来,凭借“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一代又一代巴中儿女,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走出了一条新时代脱贫致富长征路。

近年来,依托第三轮交通大会战的实施,巴中对外实现了从2000年的不通铁路、不通高速、没有机场,到如今的12条航线、6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的“空铁机”蝶变。

“汉巴南铁路也在加紧建设中,巴中老区人民多年的航空梦、动车梦、高速梦成为现实。”巴中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吴林益说。

巴中新貌

摆脱贫困 圆了小康梦

初夏的诺水河畔,一片生机勃勃。趁着大好天气,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村民李国芝,忙着给田间栽种的3亩玉米施肥。

今年对李国芝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种了4亩花椒、3亩中药材、7亩多粮食,还养了羊和鸡鸭。”李国芝仔细盘算了一下,今年收入预计在10万元左右。

行走在巴中,像李国芝一样生活发生可喜变化的贫困老乡,近年来有49.9万人。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易地扶贫搬迁是巴中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2017年9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巴中召开,这里成为各地参观考察学习的对象。

“以前住的土坯房在深山沟里,条件恶劣。碰到下雨天,屋外大下、屋里小下。”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曾永才介绍,如今的新家,院落精致、客厅明亮,还配有新式卫生间和厨房,水电气全通。

正午时分,曾经的贫困户韩术贵从冰箱里拿出两根青笋,忙着准备午饭。“环境变得熟悉,做事也得心应手。”今年是他搬进新房子的第四年。

韩术贵因病致贫,是巴州区平梁镇桂花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底搬进桂花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原来的泥房子,怎么打扫都是老样子,住进新房子,我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看着也舒服。”韩术贵说。

为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难题,巴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三不搬三为主”搬迁模式、“三看三评三审”对象确定模式、“三靠五进六不选”科学布局模式。

“十三五”期间,巴中累计完成5.4万户18.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改造危旧土坯房17.3万户,群众住房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截至2020年底,巴中两区三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16元增加到10507元,曾经16.3%的贫困发生率成为历史。

日行千里 实现出行梦

交通是脱贫攻坚的先行官和先手棋,更是乡村振兴的命脉。

“以前路不通,老百姓种的粮食基本不能变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村里的土地大片撂荒。”巴州区天马山镇寺岭村村主任周内宗对此感触颇深。

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巴中地区。当时巴中境内没有铁路和公路国道线,9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出门全靠两条腿,运输全靠肩和背。”说起当年的情景,南江县黄峡村村民石长江历历在目。

“现在多方便呀,路已经修到各村各户,汽车开到每个村都没问题。这个变化太大了!”回顾这些年的交通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南江五郎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汪其德仍激动不已,“以前销售的时候没有公路,很多地方到不了,现在都能去了。”

“过去村民要走几十公里山路把羊赶下山,直到有公路的地方才能售卖,最远的人家往返要花10多个小时。”山区交通不便,汪其德曾十分头疼。“村路路滑沟深,那些年摔下山惨死的羊不计其数。”

自1993年巴中成立地区至2017年共25年时间里,巴中先后发起两轮交通大会战,建成5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铁路,启动了机场建设,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660公里、农村公路9500余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

2017年,借助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契机,巴中开启了第三轮交通大会战,突出“加密、联网、升级”主攻方向,建成外快内畅、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经过几年的全面推进,巴中“四好农村路”建设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巴中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3692公里,建成建制村联网路2670公里、村内通组路7614公里,建成渡改人行桥84座,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

截至目前,巴中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3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市实现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

此外,在完善供应链上,巴中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发展中心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93个、农村电商服务点1062个,发展冷链物流基地10个。如今的巴中,农村地区“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特色农产品出山进村、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

路通百业兴 启航发展梦

修通一条路,打开一扇门。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广阔的荒山、青山逐渐被盘活为“金山银山”。

华山村坐落在平昌县土兴镇东南方向,早年因高山阻隔,经济发展滞后。如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开车到县城只需20分钟左右。

如今,村里建起民宿,发展蚕桑、水产、花椒等产业2200余亩,成了县城附近有名的度假胜地。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达10.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

交通动脉的打通,为巴中铺筑起一条条穿山越岭的脱贫路、小康路、振兴路,厚植了支撑乡村振兴、提升脱贫成效的基础优势。

通江县城90公里的两河口镇,地处巴中东北边陲,有着“红军入川第一镇”之称,这里曾因为交通不便,发展极为缓慢,地里出产的苞谷、洋芋还是当地群众的主食。

龙头寨村,是两河口镇一个典型的“云端村”,这里地处海拔1400米的高寒地带,是巴中东北部边陲最为偏远的农村之一。

2014年底,依托巴中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变,曾经的边远山村迎来了投资者,经专家“把脉”,根据当地海拔、气候等因素,建议开展水果种植,特别是这里的海拔气候和茂县类似,更适合种植茂县脆李。

“我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龙头寨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儒说,有感村里发展脆李种植的决心,更有感于这里淳朴的民风,2015年,成功引进通江县宏森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着手建设集水果、干果、林下经济、现代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林科技产业园。

产业园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发展1.1万亩脆李,目前累计户均增收2000元,预计在今年进入批量投产,丰产期年产值达1亿元。

以巴陕高速、巴广渝高速等骨干通道为依托,坚持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经营集约,布局建设南江黄羊、恩阳区优质粮油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1个,实现年产值96.3亿元。

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巴中抓住“建成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机遇,加快成为成渝地区北向出川出渝、通达中原、畅抵京津冀、连接“一带一路”的交通和人流物流等要素流通的重要门户枢纽。

“太阳出来像明灯,红军与我心连心,大家齐心团结紧,挖掉穷根栽富根。”当年传遍秦巴山区的红军歌谣变成现实。在乡村振兴征途上,巴山大地正击鼓催征,信心百倍。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 杨小容)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企业服务

设为首页 | 有害短信息举报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权申明
Copyright © 2008 - 2021巴中热线 www.bz518.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bz518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