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旅游 >> 风俗 >> 正文

[巴中]红色的记忆 永远的丰碑

www.bz518.com  时间:2009/9/21 来源:不详
字号:T|T

  巴山游击队

  1935年,红四方面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有一支革命队伍一直坚持战斗在川陕边的大巴山,建立了以南江桃园为中心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他们地作床,天作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数倍的敌人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穷苦大众的解放,献出了生命。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们——巴山游击队。

  游击队的组建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按中共中央电示“集中红军全力向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在即将撤离根据地前的2月初,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省游击总指挥周纯全、省苏维埃副主席余洪远等研究决定,成立巴山游击队。由驻旺苍坝的红31军政治部特务队、31军92师277团3营9连、4军12师36团1营2连,分别组成第一、二、三大队,由刘子才(4军12师36团1营教导员)任司令、赵明恩任宣传部长。游击队组成后,即移驻南江县与南郑县之间的桃园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3月,红军西渡嘉陵江前,又将4军12师36团特务连留在桃园,并派出20多名连级干部,发给枪支500多支,还抽调南江、英安(今旺苍县境内)两县地方干部到桃园工作,组成一个独立师和一个县委。师长刘子才,县委书记吴善礼。继又将中共陕南褒沔中心县委的红庙塘游击队编入,全师共约1000人。组建时,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等给予了热情鼓励。1935年4月,红军撤离根据地,把革命的火种留在川陕边区,继续坚持游击斗争。

  初期的胜利与失败

  巴山游击队以红31军名义开展斗争,打击民团和神团的复辟活动,在南郑县建立了小坝、喜神2个乡、11个村苏维埃政权,发展了蒿坝、高桥、小坝独立连、游击队。9月,打败陕西国民党38军两个团的围攻,10月发展到1200人,游击区域扩大到纵横500平方公里。

  1936年1月,“独立师”师部移驻喜神坝乱草池。3月,在敌陕西38军围攻时,师长刘子才思想麻痹,指挥失误,部队损失200多人。在转移中又犯轻敌错误,部队再遭重创。部队到达三道河(现宁强县境内)时执行错误政策,造成原31军政治部特务连脱离主力,单独前往通江碑坝被国民党保安队瓦解。主力到达桃园时,仅余下260人左右。5月,部队整编,吴三保代理师长,下辖一、二营,分别由王天海、赵明恩任营长,驻小坝。8月,由于部队高度集中,又受到38军偷袭,从此部队长期处于无根据地的流动作战中。后在桃园焦家河会合时,仅存65人,被迫隐藏深山,驻大河河畔一石窟中。

  石窟改编与恢复发展

  1936年10月,游击队在南江县焦家河畔石窟召开全体会议,批判了游击队领导刘子才在军事上的错误,并撤销其领导职务,纠正了“左”倾思想路线。制定了“打陕安川”的斗争策略,取消了县委,改“独立师”为游击营,选举赵明恩为营长,下辖一个独立连和两个队(两个班),营部移驻南江桃园寺。

  这次会议,健全了组织,整编了部队,增强了战斗力,加强了统战工作,游击队又进入了一个发展壮大时期。为了求生存、求斗争、求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斗争策略。

  宣传党的政策,扩大革命影响。游击队派人到通江

[1] [2] [3] 下一页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企业服务

设为首页 | 有害短信息举报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权申明
Copyright © 2008 - 2021巴中热线 www.bz518.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bz518 Inc.